谈起肿瘤,总让人心生忌惮,唯恐避之不及。
但有这样一位医生,他深怀对生命的敬畏,每天与“癌”过招,以一颗医者的匠心和热心,让绝望的肿瘤患者,重新找到生的希望。
他,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——王涛。

王涛,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意大利国家癌症中心访问学者、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普分会秘书长、河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、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、河南省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、河南省医院协会肿瘤医院(科)管理分会常务委员、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健康养老专业分会常务委员。
擅长: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,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。
一位真正优秀的医生,必定学识渊博。
1996年,王涛考入河南医科大学(现郑州大学医学院)临床医学专业。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,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。

他说:“当医生,需要不停的去学、去思考、去进步,要吃得起苦,舍得下功夫。因为你的一笔一划,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对得起患者。”
梦想,能让一个人孜孜不倦,时刻充满热情和干劲儿。
2004年,硕士毕业的王涛进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工作。“当医生是我的梦想,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最好。凡事我会要求自己做的更好一些,更出色一些,比较追求完美。”谈起刚工作时候的自己,王涛笑着说。
2013年,年仅34岁的王涛升为肿瘤科副主任,成为当时该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,全面主持肿瘤科的日常工作。
真正有目标的人,永远会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!
“立足河南,放眼全国,突出特色,争创一流!”这是王涛在科室管理方面对自己的要求。
“刚开始接手科室管理时,压力很大。对比了省内同级别的医院后,感觉很有必要外出学习。而学,就要学全国最好的。”谈到外出学习,王涛这样解释。

“那段时间,只要外出一个城市,就会先看人家当地的中医院。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肿瘤科、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肿瘤科以及浙江、上海等,全国有名的中医院差不多跑了一遍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王涛主任汲取各大中医院肿瘤科优秀的管理经验,带领自己的团队,走出了适合自己的科室发展道路。
2015年以来,为响应国家号召,帮扶基层医疗,缓解“看病难”的问题。王涛和他的团队以每年平均10万公里的行程,为定点帮扶的10个县的上万名恶性肿瘤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。

多年来,他穿行在郸城、嵩县、上蔡、睢县等基层中医院,将规范、科学、标准的知识和技术普及给当地医护人员,以及患者和家属。

“刚开始去的时候没有太深的情怀,但当在基层看到很多病人治疗很不规范,自己心里就特别不好受,就不舍得不去了。”谈起下乡义诊,王涛这样说。
“每次下基层,从早上7:30开始查房一直查到中午1点多,七八十个病人,都想听听你的建议。说实话,你拯救不了所有人,但每次总会有5-10个病人会因为你的出现改变治疗方案,取得好的效果,我就觉得很有意义,很值。”

张梅(化名),上蔡县人,肺癌晚期。由于病情太重,当地县人民医院觉得治疗的意义不大,劝她回家。但是家属不放弃,就去了上蔡县中医院,治了两天觉得也是意义不大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在上蔡中医院查房,看到这位患者,当时正好有免费基因检测的途径,然后就让她查了一下。”王涛说。
“根据检测,确定她能吃靶向药,并非之前诊断的那样无药可救。因为这种药有副作用,我们又给她配了中药进行调节。本身被判了死刑,最后这位患者多活了14个月,患者家属非常感激。”
2018年,北京时间10月1日17时30分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,这是癌症治疗技术首次获得诺贝尔奖。

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,引领了肿瘤治疗的新方向。我国癌症患者也通过PD-1抗体药物的出现,正式步入癌症免疫治疗时代。
在河南,提起王涛,业界同行都称他是“免疫第一人”!
“因为我是搞免疫出身的,硕士读的就是肿瘤免疫专业,所以在去年9月份PD-1在中国正式上市,别的医院对这种新生事物接受度还很差的时候,我们就迅速与国际接轨,较早去接触和应用它。”谈起免疫治疗,王涛认真的说。

“同时利用中医院的优势,针对PD-1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,配备合理的中药加以扶正,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,这是纯西医肿瘤科室所做不到的。”
王涛说:“间歇化疗加上中药和靶向治疗,是我们目前运用最多的治疗方式。它能以最好的疗效、最低的损害,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。”

2014年,一位新乡的肝癌晚期病人王平(化名),原本在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,手术前医生告诉她治疗的意义不大,看还要不要手术,王平就放弃了。然后就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,找到了王涛主任。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,加上这两年的靶向免疫疗法,病人已经活了5年,现在还是好好的。
在多数人的眼里,肿瘤=癌症=绝症。虽然这种理解有偏差,但足以看出人们对肿瘤的恐慌。
绝大多数人在得知自己患有肿瘤时,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的,他/她先是会否认检查结果,怀疑医生诊断。继而会由否认转为愤怒,觉得命运不公,悲伤、发脾气再所难免。

“肿瘤科的医务人员要比其他科室更有耐心和爱心。病人对死亡的恐惧,对家庭的负罪感,再加上治疗中的副作用,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。所以,无论患者有再不合理的诉求,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去关心他们。”这是王涛常对医护人员常说的话。
从医十五年,从普通的医生,到科室负责人,改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王涛对医学的挚爱,和对患者的赤诚之心。

当问到理想中的肿瘤科是怎样的时候,王涛说:“真正希望的是没有病人,再也没有肿瘤患者需要住院治疗,全部都在门诊口服药物,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一样。”

一个人能做的事有很多,努力去做救死扶伤的事情,哪怕只是一点点,这便是当医生的真正意义。